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新闻

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种业振兴—— 怀化,奋力打造“国际种业之都”

发表时间: 2023-05-04

1_副本

安江农校试验田(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潘雨摄)

2_副本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该校种子馆参观杂交水稻种子(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潘雨摄)

33_副本

一颗标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红色大字的种子石头高高耸立在安江农校纪念园门口(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潘雨摄)

5_副本

袁隆平(中)与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在安江农校成立。(资料图片)

6_副本

靖州制种大户彭大林看着丰收的稻田笑得合不拢嘴(王璨摄)

7_副本

金灿灿的杂交水稻两系制种(王璨摄)

立夏前夕,安江农校试验田,秧苗整齐的排列着,微风吹过,一阵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此时,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生物科技系种子班的学生们正在田里紧张地劳作,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这片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74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次年,又成功攻克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此,“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怀化市委市政府从服务“国之大者”的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坚决扛起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的使命担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来,共同推进种业振兴的“怀化品牌”在全省更有地位,在全国更有影响。

2022年8月29日,怀化市委常委会审定了《怀化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作出“建设区域性种业创新中心”,打造“国际种业之都”的决策部署。今年,种业及粮食加工产业链纳入“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瞄准农业“芯片”,怀化正奋力书写种业振兴的新答卷。

保护,为了每一粒种子

在怀化市农科院,有一座特别的“种子银行”——怀化市水稻种质资源库,这里保存着来自全市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上万份种子资源。

拿着手中一包包种子袋,从事水稻研究近三十年的市农科院副院长向太友深有感触:“这里有的是我们农业专家跋山涉水采集而来;有的是在农民手中代代相传,留存下来;有的是育种家几十年的育种材料,十分珍贵。”

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向太友每天都会来到种质资源库进行清理、点数、入库。“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它。”向太友说道。

然而,由于条件有限,向太友和同事们选育出的种子只能存放在单位的冰柜中。“一部分会送到省里的种质资源库,还有一部分会放进冰柜里保存,就怕碰到断电,种子会发霉,心血就全白费了。”向太友苦笑着说。

推动种业振兴,种质资源保护是基础。在怀化市委常委会审定的《怀化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积极加强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对接,依托国家农科园安江核心区,全力推进怀化种业创新中心建设。

“怀化种业创新中心将配备现代化的种业实验室,建设种质资源库、育种实验示范基地,可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以后,咱们怀化的‘好种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存放保护。”向太友欣喜地说。

“田野达人”,是同事们对怀化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肖俊良的描述。“我每天几乎都奔波在全市各个地区大大小小农田里,调查、收集本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并对特色种质资源进行挖掘与改良。”肖俊良说道。

近年来,市农科院以麻阳为重点,对全市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地方特色品种,现已收集果树、水稻、蔬菜、茶叶、旱粮、畜禽等本地特色种质资源553份,已建成茶叶、蔬菜、旱粮种质资源圃,收集保护地方特色种质资源83个。

“怀化种业创新中心建成后,怀化乃至大湘西种质资源将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从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到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攻关到新品种的选育,为怀化种业振兴赋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攥紧农业“芯片”

怀化是全国三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市之一,制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1/3。如何做好杂交水稻这篇大文章,打响种业振兴“怀化品牌”?

40年前,刚刚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张振华,怀着满腔热爱,开始在怀化这片土地找寻属于他的答案。

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学生和助手之一,张振华一直铭记老师提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积极推动产业和知识有机融合,打造“奥谱隆科技”品牌,致力把最优质的种子惠及广阔农村。

“当时,国内水稻种子需求量大,尽管怀化制种面积规模大,但是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华回忆。

优质稻种的短缺,制约彼时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张振华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利用怀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始进行探索性尝试。

“刚开始时并不顺利,怀化种质资源虽多,但是要在众多资源中挑选最优质的,是个大难题。”张振华说。2009年,公司科研团队育成高产、稳产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奥龙优282,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之后的十多年,湖南奥谱隆不断提高水稻新品种的产量、抗性等,成功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56个,省级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37个,示范推广覆盖南方15个省、市80%以上的县市区。

今年,该公司与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老挝建立杂交优质稻种植基地,生产的粮食再运回怀化加工销售。形成“东盟资源-怀化制造-RCEP市场”的格局,把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变成现实。

“庄稼人,要与天争时。”是张振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市场对稻米的要求已由吃饱开始向吃好转变,专注优质水稻选育刻不容缓。2020年至今,奥谱隆品种选育一直瞄准优质超高产及多抗安全,特别重视商品价值高、效益好的品种选育与推广,强调优质与高产两项指标的同步协调。

2022年9月19日,湖南奥谱隆在洪江市江市镇老团村示范田种植的新品种“红两优1566”实现平均亩产751公斤。“红两优1566”是突破传统选育技术育成的一种集优质、高产、稳产、香型于一体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抗倒、抗逆、抗病虫害诸多优点。

创新,是张振华寻找的答案,更是怀化种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怀化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筹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种业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创新平台5个,省级6个。

强强联手齐攻关。鼓励种子科研机构与种业市场主体密切合作,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种业企业协同攻关,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市农科院、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绿丰种业有限公司、湖南新高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业科研机构在资源共享和联合攻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赋能,让产业做大做强

从事制种行当27年的刘晓竹是溆浦杂交水稻制种圈一个响当当的真实存在。

由他创办的溆浦县奋斗种养专业合作社,现有制种基地3000亩,农业机械10余台。“我们合作社不光制种,还开展跨区域农业机械化服务,去年我个人纯收入达50万元。”刘晓竹乐呵呵说道。

社员易永庆跟刘晓竹合作了10多年,每年旱涝保收,能有几万元进项,本人对此很是满意。刘晓竹给社员们提供技术、生产资料、资金、售后服务等帮助,使得大家能够一门心思把田种好。

随着制种产业越做越大,以往狭小仓库已经容纳不下合作社不断增加的制种产量存放。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投资380万元在黄茂园镇高桥村新建了一个仓库,并移交黄茅园镇经营管理。“感谢政府‘厚爱’,我享有免费使用权。”刘晓竹打趣道。

溆浦县是国家级制种县。近年来,该县探索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生产模式,全面培育种子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种子生产新型主体,2022年全县制种面积3.15万亩,涌现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2公顷以上的大户98户。

同为“国字号”,靖州今年与隆平高科开展政企共建,打造数字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构建“动态采集—融合分析—平台整合”数据服务模式,实时提供农产品生长环境、产品溯源、气象虫情等数据,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精准化指导、智能化生产、在线化服务,为全县农业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赋能。

怀化围绕种业产业链,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种业基地为引领,种植业、养殖业齐头并进的种业基地,壮大了一批种业振兴合作社、专业大户和企业。目前,全市现有种业专业合作社68家,种业专业大户286户,拥有粮油、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业龙头企业48家。

在全市种业及粮食加工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坚持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中药材、水果、畜禽水产、林木等种业多元并举,加快建设“雪峰山现代种业发展带”。目前,全市确定的17个种业及粮食加工产业链重点支撑项目推进顺利。一季度实现种业及粮食加工产业链产值6.84亿元,加工产值增速达23.61%。(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捷)

来源:怀化新闻网